• “第四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顺利召开
  • 喜报——《岩石矿物学杂志》被Scopus收录
  • 《岩石矿物学杂志》入选2023“地球科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期刊
  • 《岩石矿物学杂志》参展“第二届数据驱动与地学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和“第十七届全国矿床会议”
  • 第三届中国(阿尔山)火山岩-侵入岩论坛成功举办
  • “第十届变质岩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研讨会”在敦煌成功召开
  • 专辑推荐:造山带的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及构造热演化
  • 《岩石矿物学杂志》12篇论文入选中国科协2023年“科技期刊双语传播工程”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科研资讯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4卷第4期
      目录
    • 专题研究
    • 张恒,周洪瑞,丁孝忠,张传恒,高林志,宋彪

      2025,44(4):745-766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11

      Abstract:

      近年来,中国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为建立我国中-新元古界标准地层提供了可靠数据和候选剖面。本文进一步补充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年代地层研究新进展,包括: 在陕西洛南县和岐山县龙家园组凝灰岩夹层中分别获得1 526±16 Ma(MSWD=0.43, n=8)和1 535±11 Ma(MSWD=0.68, n=12)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进一步验证和约束了龙家园组的时代; 对杜关组凝灰质粉砂岩夹层进行SHRIMP锆石U-Pb年龄研究,限定了杜关组的时代老于1 385±46 Ma(MSWD=1.07, n=6)。这些年龄数据进一步将官道口群归属为蓟县系,从而为华北北缘和南缘的蓟县系进行对比研究提供了锚点。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建立了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格架,进而为填补待建系和建立青白口系标准剖面提供了备选地层实体。华北南缘洛峪口组、龙家园组、杜关组等获得精确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完善了华北克拉通长城系、蓟县系的地层对比方案。长城系、蓟县系在华北地区可以完整连续的建立起来,成为这个时代标准地层的有力备选,但是,华北克拉通待建系和青白口系出露零散、连续性差,同时难以寻找到精确标定地层时代的测年对象,短期很难填补地层柱中的缺失地层(1.3~0.8 Ga),很难在华北地区建立待建系和青白口系标准剖面。

    • 王东升,江思宏,陈雷,刘翼飞,宫江华,季根源,闫鹏程,张博辉

      2025,44(4):767-787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34

      Abstract:

      地块边缘构造的研究是探索地块间相互作用的关键。阿拉善地块东缘朱拉扎嘎矿区附近岩石构造样式的解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构造控矿的过程,而且可揭示阿拉善地块及华北板块的相互作用,为探讨二者关系提供构造证据。朱拉扎嘎地区主要分布中元古代地层增隆昌组及上覆的阿古鲁沟组,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显示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元古代地层具体的构造样式为: ① 主体地层构成开阔的复式背斜,轴面倾向东,枢纽向南南西或南南东缓倾伏,褶皱过程中由于层间的剪切滑动,形成了一系列次级褶皱及广泛的层-劈构造。② 褶皱西翼增隆昌组推覆于阿古鲁沟组上,造成了增隆昌组推覆体内褶皱轴面倾向南西,产状与主体褶皱内增隆昌组不同,这与晚期南西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有关。褶皱内部未变形花岗斑岩形成时代为274±3 Ma,限定了区域缩短过程结束的时代,这与成矿时代大体一致。参考矿区平面图及勘探线剖面图,认为复式褶皱及核部断裂带控制了成矿过程,矿体形成于背斜南东翼向转折端过渡部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褶皱形成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南向俯冲伴生的挤压作用下,随后沿巴彦乌拉山的左行剪切下枢纽发生倾伏,而南西向北东的逆冲推覆则源于白垩纪青藏高原地区挤压的远程效应。朱拉扎嘎地区岩石的构造样式反映了造山过程中地壳的缩短及伴随的剪切过程,是研究地块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例证。

    • 余小灿,王春连,孟令阳,颜开

      2025,44(4):788-802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77

      Abstract:

      江西吉泰盆地上白垩统周田组赋存丰富的卤水型锂资源,其沉积演化与沉积模式尚存争议。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吉泰盆地梅岗地区5口钻孔岩芯的精细描述,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和石膏硫同位素研究,分析周田组岩性组合特征,识别沉积相类型与沉积特征,总结其沉积演化过程。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构造特征,周田组地层可分为下部的滨-浅湖相和上部的盐湖相沉积。周田组沉积早期,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东南的泰和与值夏一带,主要由砾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湖盆边缘发育冲积-河流相,向盆地内过渡为三角洲相,至湖盆沉积中心为滨-浅湖相。周田组沉积晚期,气候逐渐变干旱,湖水不断蒸发形成了盐湖环境,发育泥岩和石膏岩的韵律沉积,表明湖水周期性咸化和淡化转化的沉积过程。石膏岩的δ34S值为8.0‰~15.4‰,集中在10.1‰~12.8‰之间,指示其形成于开放的成盐环境,几乎未受到细菌还原作用的影响。梅岗地区含盐系地层向北西变厚,裂隙储层发育,显示了良好的卤水型锂矿找矿远景。

    • 游水凤,柳汉丰,庞新龙,蔡娉婷,曹涛涛

      2025,44(4):803-822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092

      Abstract:

      为探讨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征、主控因素和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模式,以华蓥山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泥页岩的物质来源复杂,Co/Th-La/Sc、La/Yb-ΣREE和TiO2-Al2O3/TiO2图解指示源岩主要为峨眉山高Ti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 Th-Sc-Zr、Th-Co-Zr和La-Th-Sc图解表明龙潭组泥页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龙潭组泥页岩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80.64,属于中-高强度风化;Sr/Cu值为0.48~8.08,平均值为2.22,MgO/CaO值为0.62~52.58,平均值为14.36,反映了龙潭组沉积期整体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Sr/Ba值为0.37~1.86, 100 MgO/Al2O3值为3.27~5.45,指示龙潭期为半咸水海陆过渡环境。Zr/Al平均值为7.97×10-3, 100 Mn/Fe平均值为0.68,反映研究区龙潭期沉积水体较浅,与浅水陆棚沉积背景一致。V/(V+Ni)值为0.62~0.98,平均值为0.89,Ni/Co值介于0.47~13.81之间,平均值为5.49,Ceanom平均值为0.03,综合判识龙潭组沉积水体以弱还原至还原环境为主。结合沉积环境、有机质特征及地质背景,认为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强风化条件下,高等植物死亡以后随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风化形成的陆源碎屑进入沉积水体,在快速沉积速率条件下高等植物迅速沉积埋藏得以有效保存,最终形成倾气型优质泥页岩。

    • 张启连,王学恒,周辉,李活松,马坚高,覃良朝,黄光琼,谭斌,韦访,蒙家锋,杨海,黄宝宁,刘涛

      2025,44(4):823-838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053

      Abstract:

      灾变事件赋存着重要的地质信息,其遗迹具有经济和科学价值,发现和研究灾变事件是解决地质问题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地质科学认识水平的途径。本文通过桂西地区铝土矿床野外调查、显微特征研究和含铝岩系重金属元素分析,列举桂西地区二叠系含铝岩系主要灾变事件,阐释其形成诱因。含铝岩系灾变事件主要为火山灰季、重金属异常和地震幕。火山灰降落时长跨度可达10 Ma,火山灰岩性从基性到酸性均有出现,属岛弧钙碱性岩浆系列。相对于华北、黔北等铝土矿矿集区,桂西含铝岩系中Cr强烈富集,剖面平均值为400×10-6~900×10-6,Ni在部分剖面中强烈富集,平均值300×10-6~600×10-6,Cd在大多数剖面中富集,Co在少数剖面中富集,在含酸性火山灰的岩层中Sb、As强烈富集,Cr、Ni、Cd、Sb、As、Co等6种元素构成重金属异常; 地震遗迹可见软变形、震浊积岩、小地堑等。火山灰降落和地震幕的诱因应为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的俯冲形成岛弧岩浆和火山喷发,同时弧后盆地拉张引发了地震。火山灰不仅为含铝岩系提供了铝、铁等物质,并且提供了重金属,导致重金属异常。

    • 张现军,刘宣威,王睦童,姜福杰,王东辰,燕卓越,陈君青,孙海涛,张京伟

      2025,44(4):839-854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062

      Abstract: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气候转折期,多次极热事件的发生导致地球表层碳汇能力减弱,海平面多次发生波动。始新世以来,海相沉积在中国仅有3处区域保留有记录,塔西南卡拉塔尔组保留了这一阶段完整的海侵记录,是研究新生代古气候及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层位。本文针对卡拉塔尔组记录的极端气候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结果显示: ① 卡拉塔尔组记录了可信的天文旋回周期,沉积时间持续6.6 Ma,与卢特泰阶一致; ② 卡拉塔尔组观察到风暴序列中的5个组成部分,即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块状泥岩层,表明塔里木盆地区域沉积期处于风暴频发的热带-亚热带低纬度地区; ③ 受沉积相和水动力差异影响,发育了10种类型的鲕粒,即原生沉积成因的放射鲕、同心鲕、表鲕、复鲕、椭形鲕和偏心鲕以及后生改造成因的泥晶鲕、变形鲕、负鲕和白云化鲕。始新世中期,异常气候事件推动了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塔里木盆地,事件持续至卢特泰阶结束。沉积期内,温室效应控制下风暴作用频发,CO2浓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变大,大陆风化作用加剧,长期恶化的环境使得生物化石具有机会主义选择特征。本文对新生代异常气候的研究补充了中国区域的海相剖面证据。

    • 张万良,郭福生,魏欣,李余亮

      2025,44(4):855-869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90

      Abstract:

      江西相山矿田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热液型铀矿田。刻画相山矿田铀成矿热液过程,探讨形成机理,对促进热液矿床成矿理论创新和突破,推动矿床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对成矿期次和成矿动力学机制的深刻认识,相山矿田成矿热液演化过程一直是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已有矿石分析数据再开发、野外和镜下现象重新观察,以水力压裂铀成矿作用为主线,对相山矿田热液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相山矿田主要热液铀矿脉由充填型矿化和交代型矿化组成。充填型矿化品位高,规模较小,K2O含量为0.88%~7.03%(平均4.03%),Na2O含量为0.12%~1.09%(平均0.35%),伴生组分复杂,磷灰石颗粒细小,成矿速度较快; 交代型矿化品位较低,分布广泛,K2O含量为0.09%~4.50%(平均1.15%),Na2O含量为1.91%~10.01%(平均6.07%),伴生组分少,磷灰石结晶良好,成矿速度缓慢。铀成矿从充填型矿化开始,交代型矿化结束,铀成矿温度变化不大,成矿压力和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升高,成矿热液向碱度升高方向演化。

    • 马椰婷,苟龙龙,周峰,田智博

      2025,44(4):870-894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202

      Abstract:

      波罗斯坦庙杂岩是阿拉善地块东部高级变质杂岩之一,对研究阿拉善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本研究对阿拉善地块东部波罗斯坦庙杂岩中的长英质片麻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LA-ICP-MS独居石U-Pb定年和变质相平衡模拟工作,用于揭示其变质演化特征,进而阐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长英质片麻岩主要由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两类岩石组成,岩相学观察显示2个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ALS2202和ALS2204记录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钛铁矿+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熔体,结合相平衡模拟计算得到2个样品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727~751℃/820~1 030 MPa和730~751℃/930~1 070 MPa。通过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GBPQ)地质温压计计算得到退变质冷却阶段的温压条件为629~672℃/410~490 MPa和620~657℃/330~400 MPa。综合以上变质温压结果, 2个样品均显示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LA-ICP-MS独居石U-Pb定年得到含石榴子石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ALS2207和黑云斜长片麻岩ALS2210样品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8±4 Ma和255±2 Ma,代表峰期变质作用或深熔作用的时代。根据矿物组合推测波罗斯坦庙杂岩中长英质片麻岩应为副变质岩,结合该岩石记录的变质温压条件和顺时针轨迹,表明波罗斯坦庙杂岩在二叠纪中晚期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地壳加厚过程,该过程可能与古亚洲洋的闭合有关。

    • 栗娟娟,卢俊生

      2025,44(4):895-923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204

      Abstract:

      陇山杂岩位于秦-祁结合部位,是研究此结合部位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为探讨秦-祁结合部位的构造演化历史,本研究对陇山杂岩的变泥质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和LA-ICP-MS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相观察及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陇山杂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21LS30-1记录了2个变质演化阶段: 早期进变质阶段(M1)(Bt+Pl+Qz+Rt+Ilm)和峰期变质阶段(M2)(Bt+Grt+Pl+Qz+Rt+Ilm+Liq)。含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21LS37同样记录了2个变质演化阶段: 早期进变质阶段(M1)(Bt+Sil+Pl+Qz)和峰期变质阶段(M2)(Bt+Sil+Grt+Kfs+Pl+Qz+Ilm+Liq)。视剖面图模拟计算显示2个样品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813~821℃、1.08~1.1 GPa和815~819℃、0.93~0.97 GPa,达到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LA-ICP-MS独居石U-Pb定年得到4个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51~425 Ma、455~431 Ma、415~395 Ma、415~394 Ma。陇山杂岩与北秦岭造山带在古生代经历了相似的构造过程,推测陇山杂岩可能是北秦岭造山带向西延伸的部分,经历了古生代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 王凯迪,张娟,王红,刘新星,张勇,王丽杰,李若丹,关子琼,薛宇

      2025,44(4):924-948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89

      Abstract:

      洪山沟斑岩型铜金矿床是洪山多金属成矿区的典型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南缘山西断隆武安凹陷区,矿体主要赋存于洪山正长斑岩体内。矿化中心及外围白云母和绿泥石十分发育。为探讨洪山沟铜金矿床白云母和绿泥石的成岩成矿意义,运用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了矿床中不同产状和成矿阶段的白云母和绿泥石。结果显示,矿区内绿泥石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3类: 与金属矿物共(伴)生的绿泥石(Chl-1)、由角闪石蚀变而成的绿泥石(Chl-2)及由黑云母蚀变而成的绿泥石(Chl-3)。3种绿泥石均为Fe绿泥石,指示形成于还原环境,其结构中存在Fe对Mg的置换以及Si对Al的置换,表明绿泥石的形成受富Fe、Mg的成矿流体影响,由地质温度计计算出的绿泥石形成温度在112~272℃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LA-ICP-MS结果显示完全蚀变的绿泥石更富Cu、Sn、Rb、Zn、Ti、Li、Sr、V、Co、Ni、Sn; 白云母主要有原生白云母(Ms-1)与次生白云母(Ms-2)两类,分别属于普通白云母和多硅白云母。与矿化密切相关的白云母具高Si、Fe低Al的特征,LA-ICP-MS结果显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白云母较氧化环境下形成的白云母更富V、W,暗示流体后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综合本文研究成果认为,洪山沟铜金矿床成矿流体早期呈酸性,后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并逐渐向中性转变,铜金矿化成矿环境为近中性、还原的中-低温环境,成矿流体富Fe、Mg,贫Si。

    • 罗小龙,席世强,谭华,费光春,蔡云华,李佑国,袁彦伟,刘榆,李云强,马志平,赵恒兵

      2025,44(4):949-964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03

      Abstract:

      为查明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床稀有元素分布特征、伟晶岩成因及深部找矿潜力,从东到西,对李家沟锂辉石矿床规模最大的Ⅰ号脉2、5、9、11号勘探线上探槽和钻孔的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的稀有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和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进行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Ⅰ号脉稀有元素以Li为主,共伴生有Be、Rb、Nb、Ta、Sn等元素,与甲基卡X03号脉稀有元素特征相似。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自上而下所体现出来的矿化分带规律是上部Li元素、中部Be元素、下部Nb和Rb元素相对富集,而甲基卡X03号脉Nb、Rb元素在矿体上部相对富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表明李家沟Ⅰ号脉并不是由形成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体的一套岩浆系统结晶分异形成的,李家沟锂辉石矿床伟晶岩的形成机制可能是: 首先变质沉积岩经历低程度部分熔融生成相对富Li的熔体,之后熔体通过结晶分异进一步富集形成Li饱和熔体,最终结晶形成锂辉石伟晶岩。

    • 罗晓锋,杨占峰,曹钊,王振江,王其伟,王艳艳

      2025,44(4):965-980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48

      Abstract:

      铌是一种稀有金属和战略资源,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白云鄂博Nb-REE-Fe矿床中铌资源储量巨大,但铌矿物细、散、稀,利用常规手段难以达到研究目的。本文在岩相学和能谱(EDS)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和电子探针(EPMA)对白云鄂博主矿深部霓石型铌-稀土-铁矿石中铌的赋存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型矿石Nb2O5含量平均为0.15%,铌主要赋存于铌铁矿、烧绿石、易解石、包头矿和铌铁金红石中,这5种铌矿物在霓石型矿石中的矿物含量总和为0.40%。铌矿物粒度细,< 90 μm的占88.16%以上,呈半自形-他形或他形晶粒。EPMA分析表明,铌铁矿、烧绿石、易解石、包头矿和铌铁金红石中Nb2O5平均含量分别为73.46%、63.42%、28.43%、16.03%和15.81%。铌主要以独立铌矿物形式产出,少数以类质同象和(或)包裹体形式进入其他矿物。铌矿物分布分散,多分布于霓石、独居石和磷灰石或霓石、重晶石和氟碳铈矿颗粒间,常与霓石、萤石、独居石、氟碳铈矿、重晶石、磷灰石等矿物共伴生。铌矿物化学成分复杂,类质同象替换现象普遍,计算出的这5种铌矿物的化学分子式复杂。铌矿物中Nb与一些元素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易解石中Ca2+、Th4+存在选择性替换,进一步说明铌矿物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类质同象替换。Nb2O5在烧绿石中占有率最高,在包头矿中最低,前者是后者的近32倍,这5种铌矿物占有率总和为90.51%。烧绿石、铌铁矿、铌铁金红石和易解石是提取铌的主要工业矿物。该研究为后续铌的分选提供了依据,以便白云鄂博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 宝玉石矿物学
    • 邓子旭,骆郑臣,丘志力,陈松军,杨炯,侯舜瑜,陈珊,徐志,张跃峰,彭雨帆

      2025,44(4):981-994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122

      Abstract:

      危地马拉新发现的高品质绿色翡翠的品质可与缅甸高端绿色翡翠媲美,逐渐成为国内珠宝市场重要的高品质绿色翡翠首饰主要材料来源,但业内对其岩石矿物学特征及产地标型的研究仍较为薄弱。选取中国市场上已大量出现的高品质危地马拉绿色翡翠及成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观察、激光拉曼光谱、电子探针等测试手段,对其矿物组合和成分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玛雅绿”翡翠主要由绿辉石矿物组成,次要矿物包括金云母、多硅白云母、黝帘石等。绿辉石分为Omp-Ⅰ、Omp-Ⅱ、Omp-Ⅲ这3个不同的形成期次,其中Omp-Ⅲ为该翡翠的主体矿物,其成分具有低Mg(平均7.59%)和Fe(平均1.57%)、高Cr(平均0.24%)、端员硬玉组分Xjd>0.5(平均0.53)等特点。现有研究显示,危地马拉莫塔瓜断层带不同区段的翡翠有各具特色的矿物组合,但本文研究的国内市场上高品质危地马拉绿色翡翠成品的矿物较为单一,主要由较纯的绿辉石所组成,可含有辉铜矿和红砷镍矿两种特殊的金属矿物包体,端员组分和矿物成分特征与其他产地的高绿翡翠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可以为有效区分高品质危地马拉绿色翡翠和缅甸传统绿色翡翠以及其他产地高品质绿色翡翠提供岩石矿物学标型的重要特征参考。

    • 工艺矿物学
    • 盛涛,王武名,雷志兰,张书超,李志军,孙聚利

      2025,44(4):995-1002 ,DOI: 10.20086/j.cnki.yskw.2025.4052

      Abstract:

      刚果(金)马诺诺地区伟晶岩型锂、锡、铌钽资源丰富,历史生产过程中,只对锡和铌钽矿物进行回收,含锂矿物则随尾矿排放并堆存至今。为确定尾矿中含锂矿物的赋存特征,通过综合运用粒度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化学多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和手段,对某尾矿矿样进行了含锂矿物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含锂尾矿样品Li2O品位为1.05%,矿石中的锂元素95.04%分布于锂辉石中。矿样中锂辉石矿物含量为13.1%,锂辉石以中粗粒嵌布为主,与其他矿物连生关系简单,腐化程度较低,锂辉石中Li2O含量为7.9%。通过含锂矿物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确定该含锂尾矿属于锂辉石型(尾)矿床,具有较好的选矿工艺矿物学指标,为尾矿中锂辉石的回收提供了技术依据。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4卷第4期
      专题研究
    • 李名则, 秦宇龙, 李峥, 徐云峰, 武文辉, 刘伟, 叶亚康, 周雄

      2018,37(3):366-378

      Abstract:

      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脉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二云母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背景及其与伟晶岩脉的成因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的SiO2含量在73.93%~75.06%之间;全碱含量7.90%~8.36%,钾质含量较高,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Al2O3含量为14.24%~14.77%,A/CNK=1.14~1.24,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ΣREE=31.18×10-6~41.67×10-6,LREE/HREE=4.15~6.41,δEu=0.46~0.70;CaO/Na2O=0.07~0.12(<0.3),指示其物源可能是含砂屑物质极少的泥质岩;Al2O3/TiO2=133.1~279.8,比值较高,表明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属高压低温型后碰撞强过铝质岩石。花岗伟晶岩脉SiO2含量在72.59%~80.91%之间,全碱含量5.26%~10.60%,Al2O3含量11.79%~17.64%,σ=0.74~3.80,A/CNK=0.98~2.38,ΣREE=4.03×10-6~8.29×10-6,LREE/HREE=2.61~10.40,δEu=0.18~0.68,与岩体差异明显,主、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也较大。甲基卡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不混溶作用可能是形成甲基卡含矿伟晶岩脉的关键因素,花岗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通过不混溶作用分离出富含挥发分的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侵位过程中可能交代围岩矿物而使稀有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二云母花岗岩浆和伟晶岩熔体性质的不同导致稀土元素和Th、Sr、Ti、Y、Rb、N等微量元素在两者中含量有明显差异。伟晶岩熔体在运移或就位过程中所经的路径不同和周围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位置产出的伟晶岩的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变化。与二云母花岗岩相比,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演化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 宝玉石矿物学
    • 甘元露, 王朝文, 雷新荣, 李卓阳, 王慧宁, 张昀, 李益龙

      2015,34(3):418-426

      Abstract:

      桂林"鸡血红碧玉"是一种石英质玉石,颜色以鲜艳的红色与黑色为主,质地坚硬且耐磨。目前对该矿石的野外产状、地质背景、岩石结构和颜色成因等相关研究报道较少。野外勘察表明,桂林"鸡血红碧玉"矿床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交界处,产于广西北部龙胜地区新元古界丹洲群三门街组经含铁氧化物浸染的汽水热液浅变质砂岩中,其形成过程受到了新元古代-三叠纪数次大地构造与岩浆活动的影响,成因复杂。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桂林"鸡血红碧玉"的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桂林"鸡血红碧玉"主要矿物组合为石英和赤铁矿,部分样品中含有白云石。石英呈现他形等粒结构和自形变斑晶结构;自形石英颗粒中可见加大边,指示后期经历过变质交代作用。赤铁矿在样品中呈现3种形式产出: ① 呈单晶形式产于石英颗粒的粒间与晶内; ② 呈点尘状包裹于石英颗粒中; ③ 呈浸染状分布于石英颗粒间隙。赤铁矿中铁离子为红色致色原因。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浸染状和单晶赤铁矿中铁含量高达78.9%~85.6%;点尘状赤铁矿由于颗粒细小,难以精确分析其铁含量。结合石英和赤铁矿发育期次,认为"鸡血红碧玉"中不同形态的石英和赤铁矿的产出与区域地质演化背景相一致。

    • 专题研究
    • 张立成, 王义天, 陈雪峰, 马世青, 王志华, 余长发

      2013,32(4):431-449

      Abstract:

      东天山红云滩铁矿赋存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火山碎屑岩地层中。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大量磁铁矿为主,含少量的磁赤铁矿、镜铁矿、黄铁矿和极少量的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榴石、透辉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黑云母、钠长石、石英等。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和浸染状构造为主,局部为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矿石结构包括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围岩蚀变对称分带明显,从矿(化)体到两侧围岩,蚀变呈现从深色到浅色的变化现象。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组构的观察,本次工作识别出矽卡岩期和热液期两个成矿期,进一步细分为4个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主成矿期)、热液早期阶段及石英-硫化物阶段。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石榴石端员组分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为主,辉石端员组分以透辉石-钙铁辉石为主,角闪石端员组分主要为阳起石和透闪石,这些特点表明矿区矽卡岩为热液交代钙矽卡岩。磁铁矿的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结合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矽卡岩是由富铁岩浆热液流体沿断裂构造运移、交代下石炭统雅满苏组富钙火山碎屑岩地层而形成的,磁铁矿的形成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 综合资料
    • 沈其韩

      2009,28(5):495-500

      Abstract:

      本文在IUGS变质岩系统分类分委员会2007年提出的矿物缩写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制定了一个系统的矿物缩写表. 该矿物缩写表由两部分组成,主表(表2)中的矿物缩写由IUGS变质岩系统分类分委员会编制,共243个矿物;副表(表3)由笔者编制,为新增加的29个矿物. 二表成为一个完整的矿物缩写表,共计272个矿物,建议予以推广并在使用中进一步完善,为最终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打下初步基础

    • 干国樑

      1993,12(2):144-181

      Abstract:

      本文提供了不同成分的8大类主岩(偏铝质(超)基性岩、过碱性(超)基性岩、偏铝质中性岩、过碱性中性岩、偏铝质酸性岩、过碱性酸性岩、过铝质酸性岩、超酸性岩)中28个矿物(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磁铁矿、钛铁矿、石榴石、锆石、磷灰石、绿帘石、黄玉、榍石、堇青石、蓝方石、石榴石、霞石、白磷钙矿、镁铁钛矿、板钛矿、黄长石、钙钛矿、尖晶石、金红石)的69个化学元素(Li、Rb、Cs、K、Na、Ca、Sr、Ba、Mn、Fe、Mg、Cu、Pb、Zn、Co、Ni、Be、La、Ce、Nd、Sm、Eu、Gd、Tb、Dy、Ho、Er、Tm、Yb、Lu、Y、Sc、Cr、In、Ga、Al、B、Cd、Sb、Bi、U、Th、Zr、Hf、Si、Ti、Ge、Sn、Mo、Nb、Ta、W、V、P、F、Cl、S、N、O、C、As、Pu、Re、Os、He、Ne、Ar、Xe、Kr)和1个化学一价原子团OH的分配系数。综合分析对比表明,矿物、熔体的成分和结构是分配系数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对前人未讨论过的矿物结构和熔体铝过饱和度这两个因素应引起重视。最后,本文分析了矿物-熔体间元素分配系数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指出了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 综合资料
    • 章西焕, 任玉峰

      2008,27(2):135-151

      Abstract:

      本文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批准、并于2003年度正式发表的新矿物共55种,其中硅酸盐31种,磷酸盐5种,砷酸盐2种,硫酸盐4种,硫化物3种,碳酸盐2种,钒酸盐2种,硼酸盐1种,硒化物1种,硫盐1种,氧化物1种,氢氧化物1种,复杂卤化物1种.文中表格依次列出了矿物的中外文名称及化学式、晶系及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物理性质、光学性质、产状及共生(伴生)组合等.

    • 方法与应用
    • 徐洁, 张贵宾, 李楠, 蔺梦, 王佳兴

      2020,39(3):323-334

      Abstract: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与激光剥蚀系统(laser ablation)的联用,为通过单矿物微米尺度的信息示踪地质过程提供了有利工具。作为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之一,硼同位素的应用受到地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利用LA-MC-ICPMS的分析优势建立了原位高精度分析高硼矿物电气石和低硼矿物白云母硼同位素的方法,分别使用电气石标准样品和玻璃标准样品对未知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了质量歧视校正,并对2个西南天山的实际地质样品进行了微区硼同位素测试应用。测试结果表明,仪器状态可以保持长期稳定,可以采用最小10 μm的束斑对实际地质样品中电气石的硼同位素组成进行准确测定,也可对硼含量高于20×10-6的白云母进行原位硼同位素的准确测定;标定的实验室内部电气石标准样品T-PKU的推荐值为-13.07‰±0.42‰ (2SD, n=66)。天山泥质片岩及脉体中的电气石和白云母的原位硼同位素特征为示踪与矿物平衡共生的流体来源提供了有效信息。

    • 宝玉石矿物学
    • 严若谷, 丘志力, 董传万, 李榴芬

      2009,28(3):292-298

      Abstract:

      优质的黑色翡翠(墨翠)也是一种稀有、高档和时尚的玉石材料,是20年间价值增长最快的翡翠品种之一。对世界上几个不同产地来源的墨翠的岩石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墨翠主要包括硬玉质黑色翡翠、绿辉石质墨翠和以闪石为主要成分的黑色“翡翠”,它们包括缅甸的乌鸡玉、墨翠、黑干青,危地马拉的墨翠和银河黑金玉,此外日本和哈萨克斯坦也有类似缅甸乌鸡玉的黑色翡翠产出。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来源墨翠的主要矿物组成、玉石的结构和包体特征组合具有一定的标型性,可以考虑作为区分其来源的标型特征。

    • 专题研究
    • 何世平 王洪亮 徐学义 张宏飞 任光明

      2007,26(4):295-309

      Abstract:

      北祁连东段天水-宝鸡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岩包括红土堡基性熔岩和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红土堡基性熔岩和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中所夹基性火山岩的特征相似,属于拉斑玄武岩,两者Ti02含量较高(1.50%~2.73%),∑REE分别为65.97×10^-6~133.46×10^-6和78.04×10^-6~175.55×10^-6,LREE轻度富集[(La/Yb)N分别为2.00-4.40和2.71~4.40],Eu异常不明显或略具Eu负异常(6Eu分别为0.85~1.10和0.85~0.99);两者LILE明显富集,HFSE(尤其是Ta、Nb)强烈亏损,Nb/La较低(0.28~0.43),显示出与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的亲源性;同时,基性熔岩的εNd(t)均为正值(+2.22~+4.08),暗示其源区类似亏损地幔源区,Zr/Nb=17.21~36.33,Ce/Nb=5.73~8.17,又具有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两者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十分相似,显示出基性熔岩主要来自亏损地幔(DM)和富集地幔端员(EMⅠ或EMⅡ)混合源区,可能有少量地壳物质混染。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系列,∑REE=127.51×10^-6~276.01×10^-6,LREE显著富集[(La/Yb)N:4.79~13.51],多数具有弱负Eu异常(8Eu:0.53~1.20);微量元素分配型式类似于岛弧花岗岩,具明显的Nb、Ta、Zr、145低谷。综合研究表明,北祁连最东段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而其南部的红土堡玄武岩形成于弧间裂谷环境(或初始弧后盆地),是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东段岛弧带扩张向弧后盆地演化的早期产物。这些研究成果为秦祁结合部位沟弧盆体系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 环境矿物学
    • 邢润华,隋新新

      2022,41(1):185-194

      Abstract:

      利用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分析和研究了安徽省宣城市南部地区土壤中As、Cd、Cr、Cu、Hg、Ni、Pb、Zn 8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重金属异常来源。调查发现地质背景是土壤元素含量的主控因素,调查区表、深层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背景、沉积环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一致性,重金属高含量成土母岩(荷塘组、皮园村组、蓝田组等地层)是土壤重金属元素高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矿山开采、大气干湿沉降也是土壤重金属高异常的影响因素之一,土壤中Pb、Hg、Cd、Cr元素具有大气干湿沉降的输入来源。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主要影响指标为Cd,土壤Cd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制值的样品比例为2.56%,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土壤Cd以离子交换态为主,结合农作物调查发现在土壤Cd高异常区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 专题研究
    • 林彬, 唐菊兴, 郑文宝, 冷秋锋, 林鑫, 王艺云, 孟展, 唐攀, 丁帅, 徐云峰, 袁梅

      2016,35(3):391-406

      Abstract:

      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是西藏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具有富硅(SiO2含量为74.20%~74.52%)、贫铁(Fe2O3含量为0.04%~0.20%,FeO含量为0.40%~0.58%)、贫镁(MgO含量为0.06%~0.14%)、钙碱性(σ为2.15~2.32)、强过铝质(A/CNK为1.11~1.15)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为47.24×10-6~57.59×10-6),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为39.85×10-6~49.23×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为6.91×10-6~8.68×10-6),有明显负Eu异常(0.49~0.80);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形成中新世(21 Ma),属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晚阶段峰值期(24~12 Ma)产物。锆石εHf(t)值为负值,且变化较大(-3.92~-17.64),说明其岩浆源区为壳源,以变泥质岩为主,可能存在多种物质组分的混合。初始岩浆结晶温度应不超过675~702℃,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板片快速折返过程中发生减压熔融而形成的产物。

    • 潘荣昊,朱磊,王思佳,王觊晨,吴佳怡,侯通

      2022,41(3):519-536

      Abstract:

      量化研究幔源岩浆从源区运移至喷发或者侵位的时间尺度,对理解基性岩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岩浆的喷发和就位的时间尺度研究仍缺乏有效的约束,位于我国华北克拉通北部山西大同新生代火山岩群是理想的研究地区。本文以该火山群~0.2 Ma喷发的神泉寺碱性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中携带的地幔橄榄石捕掳晶来约束喷发前的时间尺度。通过对其开展详细的矿物化学研究,发现地幔捕掳晶核部的Fo值高达97.7,为极富镁橄榄石,结合其极低的Ca、Mn和Ni含量特征,认为它们捕获自被交代的地幔橄榄岩。另外,地幔橄榄石捕掳晶发育明显的CaO成分环带,表明其在地壳岩浆系统内经历了复杂的岩浆演化过程。地幔橄榄石捕掳晶反应边宽度变化很大,说明它们在源区被捕获时及在运移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破碎过程。橄榄石捕掳晶最边缘的Fo值为70左右,平衡计算表明它们在边部已与主岩浆(碱性玄武岩)达到平衡。Fe-Mg元素扩散计时结果显示,橄榄石地幔捕掳晶仅在岩浆中滞留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于40~70km的岩石圈地幔厚度来说,岩浆平均上升速率最快可能超过500m/d。

    • 曹光跃, 薛怀民, 王金光

      2014,33(6):1019-1038

      Abstract:

      对胶东青山群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3个粗面岩-粗面英安岩和1个流纹岩的年龄分别为119.4±0.9 Ma、118.2±1.0 Ma、120.2±0.9 Ma和120.0±0.8 Ma, 都形成于早白垩世120~118 Ma之间.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及其两侧中生代青山群火山岩的年龄与苏皖段断裂带内火山岩的年龄相似,明显小于苏皖段断裂带附近火山岩盆地的火山岩年龄.其结果表明在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大背景下,受郯庐断裂控制的岩浆喷发事件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胶东青山群中酸性火山岩表现出富钾、富碱、贫镁、贫钛和低Ni、Cr的地球化学特征,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按地球化学组成可进一步分为粗面岩-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两类,前者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而后者则强烈亏损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i、P等高场强元素.粗面岩-粗面英安岩相对流纹岩具有高的Sr和Ba含量以及La/Nb、Ba/Nb比值,而具有低的Rb/Ba比值和Eu负异常,说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推测粗面岩-粗面英安岩可能是下地壳(俯冲扬子下地壳或者古老华北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混合的产物;流纹岩是由于区域拉张环境和高热异常背景下,下地壳发生深熔产生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有分离结晶(大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过程.

    • 综述与进展
    • 张巍

      2014,33(4):747-762

      Abstract:

      堇青石是一种具有较低热膨胀系数、良好抗热震性的矿物材料。天然的堇青石矿物原料很少,因此常常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合成堇青石材料。本文根据近年来合成堇青石的最新研究,论述了堇青石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高纯氧化物高温固相反应合成法、天然矿物高温固相反应合成法、利用工业废料合成法、利用农业废料合成法、溶胶-凝胶法和低温燃烧合成法。目前工业化生产堇青石大多采用天然矿物高温固相反应法,此法虽有众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如何能将其他方法用于工业化生产,将成为合成堇青石今后研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

    • 宝玉石矿物学
    • 郭立鹤 韩景仪 罗红宇

      2006,25(4):349-356

      Abstract:

      红外透过光谱技术是当前鉴别翡翠是否有聚合物充填的最好方法,而红外反射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伤的测试方法,主要提供矿物的基频振动光谱信息,在宝石学研究方面特别是鉴定宝石种属方面显示出新的应用可能性。本文介绍红外反射光谱技术的宝石学应用和包含318个光谱的数据库以及检索、鉴定程序的宝石红外光谱鉴定系统。

    • 专题研究
    • 林广春

      2013,32(4):485-495

      Abstract:

      对扬子地块西缘康滇裂谷北段的丹巴变质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元素-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石为碱性玄武岩,样品相对富MgO、富TiO2,Mg#值介于0.51~0.59之间。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Th、Nb、Ta、Zr、Hf和LREE等不相容元素富集,Y和HREE明显亏损,地球化学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类似。岩浆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起源于类似OIB的地幔源区,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大陆岩石圈地幔(SCLM)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同时还可能有少量下地壳物质的混染。样品在岩石化学上表现出地幔柱岩浆作用的痕迹,很可能与导致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的新元古代地幔柱事件有关。

    • 其他
    • 罗跃平, 邓旺晖, 段体玉, 王春生

      2011,30(Z1):181-186

      Abstract:

      总结了我国市场上大量常见的不同产地的天然绿松石的特征,同时对比我国市场常见的充填处理绿松石的特征,研究了天然与充填处理绿松石的一般鉴别特征,发现处理绿松石的颜色深浅、颜色分布、包裹体、外观与天然绿松石均有较大的区别。还利用红外光谱对天然的和充填处理的绿松石进行了测试,发现充填处理绿松石在1 735、1 600、1 500 cm-1附近可见吸收峰,表明绿松石内部充填了人工类树脂,可作为鉴定充填处理绿松石的有力证据。

    • 专题研究
    • 张衎, 朱祥坤

      2013,32(4):529-537

      Abstract:

      天津蓟县铁岭子村附近新出露的下马岭组下部黑色岩系中富含菱铁矿,本文从野外产出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常量元素特征等3个方面对这一富菱铁矿地层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报道。该剖面地层主要以黑色页岩、粉砂质富铁层/菱铁矿结核层互层产出为特征,夹有少量粉砂岩。部分富铁层由于风化严重,野外露头以褐铁矿层出现。菱铁矿为地层中主要的铁矿物相,可以形成菱铁矿结核,显微镜下具泥晶或微晶结构;也可以与含量相当的石英粉砂一起,构成致密粉砂质富铁层;亦或呈颗粒状零星分布于黑色页岩、粉砂岩中;另外褐铁矿层中亦存在极少量的菱铁矿残余。地层的常量元素特征整体表现为富含SiO2、TFe及有机质,而贫MnO、CaO、MgO、P2O5及S元素,且除风化层位中的铁多呈三价外,其余多呈二价。总有机碳(TOC)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菱铁矿结核、粉砂质富铁层、黑色页岩、粉砂岩。TFe与Al2O3含量的相关性图解显示,在富铁地层中,二者呈现出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在正常的黑色页岩和粉砂岩中,二者则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富铁地层中的铁主要为海洋自身铁的化学沉积,而正常的黑色页岩和粉砂岩中的铁主要源自陆源碎屑。同时新鲜样品中FeO与TOC含量呈现出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菱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有机质有关。

    • 周 正, 曹亚文

      1997,16(1):81-90

      Abstract: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1958年至1995年底中国发现的新矿物的数量、种类、晶体结构、化学成分、产出条件、产地、发现单位和发现者以及八十年代中国新矿物的获奖情况。

    • 陶继雄 胡凤翔 陈志勇

      2003,22(2):112-118

      Abstract:

      华北陆块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1:5万区调同位素测年获得207~227Ma的一系列锆石U—Pb表面年龄,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并不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检索词